海姆立克急救法是一種專門用于搶救氣道異物梗阻患者的急救技術,由美國胸外科醫生亨利·海姆立克(Henry Heimlich)于1974年首次提出。這項技術通過快速沖擊患者腹部,利用肺部殘留氣體形成氣流,從而將堵塞氣道的異物沖出。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實踐驗證,海姆立克急救法已成為全球公認的急救標準操作之一,挽救了無數因食物或異物窒息患者的生命。
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核心原理基于人體橫膈膜下突然受壓時,肺部會形成向上的沖擊氣流。當施救者從背后環抱患者上腹部,快速向內上方沖擊時,腹腔壓力驟增可使膈肌上抬,壓縮肺部空間。此時肺內殘留的空氣(約150ml)會以每秒300升的速度沖出,這種爆發力足以將大多數氣道異物排出。值得注意的是,該方法對兒童和成人同樣有效,但針對孕婦、肥胖者及嬰幼兒需調整操作手法。對于意識清醒的成年患者,標準操作分為五個步驟:首先判斷患者是否出現窒息特征(如雙手抓喉、面色青紫、無法發聲);然后站于患者身后,前腿弓步插入患者兩腿之間保持穩定;接著一手握拳,拇指側朝向患者腹部,定位臍上兩橫指處;另一手包住拳頭,快速向后上方沖擊;重復操作直至異物排出或患者失去意識。若患者轉為昏迷,需立即轉為心肺復蘇(CPR)并呼叫急救支援。
嬰幼兒的氣道搶救需要格外謹慎。對于1歲以下嬰兒,應采用"背部拍擊聯合胸部按壓法":將嬰兒面部朝下置于前臂,頭部低于軀干,用手支撐其下頜;用另一手掌根在肩胛骨連線中點處快速拍擊5次;若無效則翻轉嬰兒仰臥,在兩乳頭連線中點下方進行5次胸部按壓,深度約為胸廓1/3。循環操作直至異物排出,切忌直接使用成人版海姆立克法,以免造成肝臟損傷。孕婦和肥胖者的施救需調整手部位置。由于隆起的腹部或肥胖體型使傳統手法難以奏效,應將沖擊點上移至胸骨下半段,采用胸部按壓式手法。實際操作中,施救者仍需從背后環抱患者,但拳頭需置于胸骨劍突上方,垂直方向用力沖擊。這個改良版本同樣適用于身高較高的施救者面對矮小患者的情況。
當獨處時發生窒息,患者可借助固定物體實施自救。具體方法為:將臍上兩橫指處抵住椅背、桌角等堅硬物體邊緣,身體快速前傾下壓,通過自身重量產生沖擊力。也可采用握拳自我腹部沖擊法,但需注意控制力度避免造成脾臟損傷。統計顯示,約12%的成功搶救案例為患者自主實施。實踐中存在多個認知誤區需要警惕:一是誤認為喝水能緩解窒息,實際上液體可能加重氣道阻塞;二是混淆輕度與重度梗阻,對于能咳嗽的患者應鼓勵自主咳嗽,僅在完全梗阻時介入;三是在操作時忽視患者體位,正確的頭部前傾姿勢能優化氣流方向;四是過度追求沖擊次數,每次操作后都應檢查口腔是否有排出異物。
海姆立克醫生在發明該技術前,觀察到窒息死亡多因傳統拍背法反而使異物更深嵌入氣道。通過動物實驗證實腹部沖擊的有效性后,1975年美國醫學會正式推薦該方法。1985年,海姆立克急救法被列入美國心臟協會(AHA)指南,2006年獲得國際復蘇聯絡委員會(ILCOR)全球推廣。中國自1990年代起在急救培訓中引入該技術,2018年《公民急救知識手冊》將其列為必學技能。值得關注的是,海姆立克法還衍生出創新應用。2016年《急診醫學年鑒》記載了利用該技術搶救溺水者的案例,通過腹部壓迫排出氣道積水。但學術界對此存在爭議,主流觀點仍建議溺水者優先采用傳統心肺復蘇。
在專業急救場景中,海姆立克法常與其他技術配合使用。當患者失去意識后,施救者應立即啟動CPR流程,胸外按壓產生的氣流可能繼續推動異物。醫療團隊到場后,可視情況使用喉鏡、Magill鉗等器械直接取出異物,或進行環甲膜穿刺建立應急氣道。數據顯示,及時正確實施海姆立克法可使氣道梗阻死亡率從60%降至30%以下。日常預防同樣重要。進食時應注意細嚼慢咽,避免說笑;兒童應遠離堅果、果凍等高危食品;老年人需特別注意假牙穩固性。建議家庭、餐廳等場所張貼急救流程圖,我國多地已將海姆立克法納入駕駛員、教師等職業資格培訓。這項跨越半個世紀的急救技術,展現了簡單醫學方法拯救生命的巨大價值。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理解其科學原理,才能在危急時刻創造生機。正如海姆立克醫生所言:"每個人體內都儲備著救命的空氣,關鍵在于如何釋放它。"定期參加急救培訓,保持技能熟練度,是每個公民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責任擔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