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早就不再是資產積累的手段,反而更可能是負債最大化的行為。
更可怕的是,這種高負債不僅擠壓了消費能力,更剝奪了人生的選擇權。想換工作?不敢。想創業?不敢。想休息一段時間?更不敢。一套房鎖死一生的可能性,這就是一線城市中產的房奴修養。
于是出現了一種奇觀,別看北上廣的中產們拿著看似不錯的薪水,卻過著節衣縮食的生活。
工資到賬日就是銀行扣款日,一串數字在賬戶里短暫停留,甚至來不及說聲再見,就奔向了銀行的腰包。
四
全世界的中產實際上都處于極其尷尬的位置:
他們看似擁有很多資源來承擔風險,卻又沒有多到可以無視風險;他們看似擁有許多選擇,實則只能在有限的通道中競爭。
這在中產的下一代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這些中產家長們明知道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補習,卻不得不參與這場軍備競賽。因為他們無法承受孩子“階層滑落”的風險。
于是,他們一邊罵著教育內卷,一邊在晚上拼命雞娃。
問題在于,當所有人都在這條路上埋頭狂奔后,哪怕那個孩子上清北的家長也得承認,卷學歷的邊際收益似乎越來越低。
誰能想到呢,努力雞娃18年,最后大學生不值錢了。
只能無奈下調預期:
孩子畢業后的工資大概率不會比自己高,不過只要他有個工作,能養活自己就行啊。
時代變了,《五年高考三年模擬》已經打不通關現實版的《魷魚游戲》了。
中產也很可能在這一代就到此為止了。
五
在如今的北上廣,我們可能需要重新定義中產:
不是看你賺多少錢,而是看你有多大的抗風險能力;不是看你開什么車住什么房,而是看你能否應對突發危機;不是看你孩子上什么學校,而是看你能否給孩子一個不必焦慮的童年。
也許中產代表的,不是某個收入群體,而是一種心態:清醒地認識現實,理性地規劃未來,從容地面對生活。
這些選擇不是在逃避,而是在重新定義成功:
從外在標尺轉向內在滿足,從物質積累轉向生活體驗,從他人認可轉向自我實現。
這就是新中產最好的寫照:不再拼命追趕那個虛幻的夢,而是開始欣賞沿途真實的風景。
真正的中產精神或許從來不是關于擁有什么,而是關于能夠選擇什么。不是在系統中拼命往上爬,而是重新設計屬于自己的系統。
中產沒有消失,他們只是終于開始活給自己看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這是一個時間膠囊,作者:秋日么么茶
頻道: 社會文化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hezuo@huxiu.com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