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腔鏡檢查主要查什么
作者:知能醫學 發布時間:2025-09-24 14:23:07宮腔鏡檢查是一種通過宮腔鏡直接觀察子宮腔內病變的微創檢查技術,廣泛應用于婦科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它利用纖細的光學鏡體經陰道、宮頸進入宮腔,配合冷光源照明和圖像放大系統,將宮腔內環境清晰地呈現在顯示屏上,幫助醫生精準識別異常。這項檢查兼具診斷與治療雙重功能,已成為現代婦科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對于月經周期紊亂、經量過多、絕經后出血等情況,宮腔鏡能直接觀察子宮內膜是否存在息肉、肌瘤或癌變。例如黏膜下肌瘤常表現為宮腔內球形隆起物,表面血管分布異常;而子宮內膜癌多呈現灰白色糟脆組織伴不規則血管增生。通過鏡下定位活檢,診斷準確率可達95%以上,顯著優于傳統診刮術。約15%的不孕癥患者存在宮腔病變。宮腔鏡可清晰識別子宮畸形(如縱隔子宮)、宮腔粘連(特征性表現為纖維索帶連接前后壁)、內膜炎癥(充血水腫伴點狀出血)等。對于反復種植失敗的試管嬰兒患者,還能發現微小息肉或內膜增生等隱匿性問題。臨床數據顯示,宮腔鏡糾正這些問題后,妊娠率可提升20%-30%。針對節育器嵌頓、斷裂或迷失的病例,宮腔鏡能準確定位異物位置。典型病例可見節育器部分穿透肌層或被增生內膜包裹,通過鏡下微型器械可安全取出,避免子宮穿孔風險。
檢查前需進行白帶常規、血常規及傳染病篩查。手術時機多選擇月經干凈后3-7天,此時內膜較薄便于觀察。采用靜脈麻醉或宮頸局部阻滯鎮痛,先以探針探查宮腔深度,再用生理鹽水膨宮(壓力維持在80-100mmHg),逐步置入鏡體系統觀察。標準操作需按順時針方向系統掃描宮底、雙側輸卵管開口、前后壁及宮頸管。發現可疑病灶時,可采用5Fr鉗夾取組織送病理,或使用雙極電切鏡進行即時治療。
中重度粘連患者可在鏡下行銳性分離,術后放置球囊支架或防粘連凝膠,配合雌激素治療促進內膜修復。最新臨床研究顯示,聯合干細胞移植可使嚴重粘連患者的月經恢復率達到76%。采用環狀電極完整切除息肉基底部,對于直徑>2cm的息肉,術前使用GnRH-a類藥物可縮小病灶。術后復發率從傳統刮宮的30%降至5%以下。通過電切鏡切除纖維性縱隔組織,手術時間通常控制在15分鐘內,術中超聲監測可確保切割深度不超過子宮肌壁1/3,顯著降低妊娠期子宮破裂風險。
術后24小時內可能出現輕微腹痛及少量出血,需禁止性生活兩周。嚴重并發癥如子宮穿孔(發生率0.1%)、水中毒(與膨宮液過量吸收有關)或感染等需及時處理。建議術后3個月復查宮腔鏡評估療效,尤其對于惡性腫瘤患者需建立長期隨訪機制。新型窄帶成像技術(NBI)的應用,使得早期內膜病變的識別率進一步提升,未來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有望實現實時病理分級。通過宮腔鏡檢查,醫生不僅能獲得直觀的宮腔形態學信息,還能同步處理多數病變,實現"診斷-治療"一體化。隨著微型化器械和影像技術的發展,這項檢查正朝著更精準、更安全的方向演進,為女性生殖健康提供更全面的保障。患者應根據醫生建議,在最佳時間窗接受檢查,以獲得準確的診斷和及時的治療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