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感染的治療措施
作者:知能醫學 發布時間:2025-09-17 14:27:51真菌感染是由真菌侵入人體并在體內繁殖所引起的疾病。真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包括土壤、空氣、水以及動植物體內。大多數真菌對人類無害,甚至有些真菌在食品加工(如酵母菌)和藥物生產(如青霉素)中發揮重要作用。然而,某些真菌在特定條件下可以感染人體,引發從輕微皮膚感染到危及生命的系統性感染等各種疾病。真菌感染的類型多種多樣,根據感染部位和嚴重程度,可以分為淺表性真菌感染、皮下真菌感染和深部或系統性真菌感染。淺表性真菌感染主要影響皮膚、毛發和指甲,常見的包括足癬(俗稱“腳氣”)、手癬、體癬、股癬和甲癬(灰指甲)。這些感染通常由皮膚癬菌引起,表現為皮膚發紅、瘙癢、脫屑、水皰或指甲變厚、變色等癥狀。雖然淺表性真菌感染很少危及生命,但可能反復發作,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皮下真菌感染涉及真皮、皮下組織、肌肉和筋膜,通常由外傷后真菌直接接種引起。這類感染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更為常見,包括孢子絲菌病、著色芽生菌病和足菌腫等。皮下真菌感染往往進展緩慢,但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導致嚴重的組織破壞和功能障礙。深部或系統性真菌感染是最嚴重的一類,真菌通過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膚傷口進入體內,可能侵襲內臟器官如肺、腦、血液等。常見的深部真菌感染包括念珠菌病、曲霉病、隱球菌病和組織胞漿菌病等。這類感染多見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或糖皮質激素的患者,以及接受化療的癌癥患者。系統性真菌感染死亡率高,早期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真菌感染的診斷通常結合臨床表現、顯微鏡檢查、培養、組織病理學和血清學檢測。近年來,分子生物學技術如PCR和基因測序的應用,提高了真菌感染的診斷準確性和效率。治療方面,淺表性真菌感染主要使用外用抗真菌藥物,如咪唑類、丙烯胺類和嗎啉類藥膏。皮下和系統性真菌感染則需要口服或靜脈注射抗真菌藥物,常用的包括兩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卡泊芬凈等。值得注意的是,抗真菌藥物可能引起肝腎功能損害等副作用,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預防真菌感染的關鍵在于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對于淺表性真菌感染,應保持皮膚清潔干燥,避免與他人共用毛巾、拖鞋等個人物品;穿透氣性好的鞋襪,定期更換;公共場所如游泳池、健身房盡量不赤腳行走。對于系統性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應避免接觸可能含有大量真菌的環境,如建筑工地、腐爛植被和鳥類糞便等;同時,加強營養,提高免疫力,定期體檢,及時發現和治療潛在感染。
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和人口老齡化,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學特征也在發生變化。一方面,廣譜抗生素、免疫抑制劑和侵入性醫療操作(如導管置入)的廣泛應用,增加了機會性真菌感染的風險;另一方面,新型抗真菌藥物的研發和真菌快速診斷技術的推廣,為真菌感染的防治提供了更多選擇。然而,抗真菌藥物耐藥性問題日益突出,特別是念珠菌和曲霉對常用抗真菌藥物的耐藥率上升,給臨床治療帶來挑戰。因此,合理使用抗真菌藥物,加強耐藥性監測,研發新型抗真菌藥物和疫苗,是真菌感染領域未來的重要研究方向。總之真菌感染是一類常見但容易被忽視的疾病,從輕微的皮膚問題到致命的全身感染,其臨床表現多樣。提高公眾對真菌感染的認識,做到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對于降低真菌感染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加強基礎研究和臨床轉化,探索更有效的防治策略,是應對真菌感染挑戰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