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的治療措施
作者:知能醫學 發布時間:2025-07-04 14:21:57高血壓是一種以動脈血壓持續升高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已成為全球范圍內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球約有12.8億成年人患有高血壓,其中近一半患者并不知曉自己患病。在中國,高血壓的患病率呈現持續上升趨勢,最新統計顯示我國18歲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率已達27.5%,這意味著每4個成年人中就有1個高血壓患者。血壓是指血液在血管內流動時對血管壁產生的側壓力。臨床上通常用兩個數值來表示血壓:收縮壓(高壓)和舒張壓(低壓)。根據最新的高血壓診斷標準,在未使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非同日3次測量診室血壓,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即可診斷為高血壓。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美國心臟協會將高血壓標準下調至130/80mmHg,但在我國仍沿用140/90mmHg的標準。
高血壓可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和繼發性高血壓兩大類。原發性高血壓占所有高血壓病例的90%以上,其發病原因復雜,涉及遺傳、環境、生活方式等多種因素。繼發性高血壓則由某些明確疾病引起,如腎臟疾病、內分泌疾病等,約占高血壓患者的5%-10%。高血壓早期可能沒有任何癥狀,因此被稱為"無聲的殺手"。隨著病情發展,患者可能出現頭痛、頭暈、耳鳴、心悸、胸悶等癥狀,嚴重者可導致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害。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包括不可改變因素和可改變因素兩大類。不可改變因素包括年齡(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遺傳因素(有高血壓家族史者患病風險增加)和性別(男性發病率略高于女性)。可改變因素則包括高鹽飲食、肥胖、缺乏運動、吸煙、過量飲酒、長期精神緊張等。其中,鈉鹽攝入過多是我國居民高血壓發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食鹽攝入量不超過5克,而我國居民平均攝入量高達10.5克。
高血壓的危害主要體現在對靶器官的損害上。長期高血壓可導致左心室肥厚,最終發展為心力衰竭;加速動脈粥樣硬化進程,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風險;引起腦小動脈硬化,導致腦卒中(包括腦出血和腦梗死);損害腎臟小動脈,造成蛋白尿、腎功能不全甚至尿毒癥;還可引起視網膜動脈硬化,導致視力下降甚至失明。研究表明,收縮壓每升高20mmHg或舒張壓每升高10mmHg,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就增加一倍。高血壓的診斷需要規范化的測量方法。診室血壓測量時,患者應靜坐休息5分鐘,30分鐘內避免吸煙、飲咖啡和劇烈運動,測量時保持安靜。建議使用經過驗證的上臂式電子血壓計,袖帶大小要合適。對于疑似白大衣高血壓(診室血壓高而家庭血壓正常)或隱匿性高血壓(診室血壓正常而家庭血壓高)的患者,建議進行動態血壓監測或家庭血壓監測。家庭血壓監測建議每天早晚各測一次,每次測量2-3遍,取平均值,連續測量7天,去除第1天后計算平均值。
高血壓的治療包括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兩方面。非藥物治療是所有高血壓患者的基礎治療,主要包括:1)限制鈉鹽攝入,每日不超過5克,同時增加鉀鹽攝入;2)控制體重,使體重指數(BMI)維持在18.5-23.9kg/m2,腰圍男性<90cm、女性<85cm;3)規律運動,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4)戒煙限酒,男性每日酒精攝入不超過25克,女性不超過15克;5)保持心理平衡,減輕精神壓力。這些生活方式的改變可使收縮壓降低5-20mmHg。藥物治療方面,常用的降壓藥物包括五大類:鈣拮抗劑(CCB)、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利尿劑和β受體阻滯劑。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藥物,多數患者需要兩種或以上藥物聯合治療才能達到目標血壓。降壓治療應遵循以下原則:小劑量開始、優先選擇長效制劑、聯合用藥、個體化用藥。一般高血壓患者應將血壓降至<140/90mmHg,能耐受者可進一步降至<130/80mmHg;老年(≥65歲)患者可適當放寬至<150/90mmHg。
高血壓的長期管理至關重要。患者應定期監測血壓,遵醫囑服藥,不可隨意增減藥量或停藥。即使血壓已控制正常,也應定期復診,評估靶器官損害情況。同時要關注血脂、血糖等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進行綜合管理。建立良好的醫患溝通,提高治療依從性,是控制高血壓的關鍵。預防高血壓需要從兒童時期就開始重視。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飲食、適量運動、控制體重、限制鹽攝入等,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壓的發病風險。對于有高血壓家族史的人群,更應定期監測血壓,早期發現異常。公共衛生部門應加強高血壓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提高人群的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
隨著醫學研究的深入,高血壓的治療手段也在不斷創新。腎動脈去神經術等介入治療方法為頑固性高血壓患者提供了新的選擇。基因治療、靶向藥物等前沿技術也在探索中。未來,高血壓的防治將更加精準化、個體化,為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高血壓雖然不能根治,但通過科學規范的管理完全可以控制。關鍵在于提高公眾對高血壓的認識,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早發現、早治療、長期堅持。只有個人、家庭、醫療機構和社會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高血壓的流行趨勢,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