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CP適應癥
作者:知能醫學 發布時間:2025-09-09 15:13:55內鏡下胰膽管造影術(ERCP)作為消化系統疾病診療的重要技術,自20世紀60年代問世以來,已成為膽胰疾病診斷和治療的“金標準”。這項技術通過將內鏡插入十二指腸降部,找到十二指腸乳頭后注入造影劑,在X線透視下顯示胰膽管結構,從而實現對膽道和胰腺疾病的精準干預。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ERCP的適應癥不斷拓展,從最初的單純診斷發展到如今集診斷與治療于一體的成熟技術體系。
膽總管結石是ERCP最常見的適應癥之一。當患者出現黃疸、膽絞痛或膽管炎癥狀時,超聲或MRCP檢查發現膽總管結石,ERCP可迅速通過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EST)或球囊擴張取出結石。對于高齡、基礎疾病多、無法耐受外科手術的患者,ERCP取石更具優勢。臨床數據顯示,ERCP取石成功率可達90%以上,且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傳統開腹手術。膽道惡性梗阻的姑息性治療也是ERCP的重要應用場景。胰頭癌、膽管癌、壺腹癌等惡性腫瘤常導致梗阻性黃疸,ERCP可通過放置塑料或金屬支架實現膽道引流,顯著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金屬支架因其通暢時間較長(平均7-8個月),更適合預期生存期超過3個月的患者。值得注意的是,對于肝門部膽管癌(Bismuth III型以上),可能需要多支架置入以達到充分引流效果。良性膽管狹窄的處理同樣依賴ERCP技術。肝移植術后膽管狹窄、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SC)等疾病可通過球囊擴張聯合支架置入治療。特別是對于PSC患者,ERCP不僅能緩解狹窄,還能通過細胞刷檢或活組織檢查排除惡變可能。反復支架更換(每3-6個月)常能維持膽管長期通暢。
急性膽源性胰腺炎早期(發病24-72小時內)行ERCP可清除膽總管結石,阻斷病情進展。多項臨床研究證實,對于合并膽管炎或持續性膽道梗阻的患者,急診ERCP能顯著降低病死率和并發癥發生率。但需注意,輕型胰腺炎若無膽道梗阻證據,則無需常規ERCP干預。慢性胰腺炎導致的胰管狹窄、結石可引發頑固性腹痛。ERCP通過胰管括約肌切開、結石取出、狹窄段擴張及支架置入等操作,能有效緩解疼痛癥狀。對于胰管明顯擴張(>5mm)的患者,經ERCP的胰管引流效果尤為顯著。不過,這類患者可能需要多次干預,且長期支架置入可能誘發胰管上皮變化。胰腺假性囊腫若與主胰管相通(經MRCP或EUS證實),ERCP引導下的經乳頭引流是首選方案。通過在胰管和囊腫之間放置支架,建立內引流通道,成功率可達80%-90%。相比外科手術,該方法創傷小、恢復快,尤其適合囊腫直徑>6cm或持續存在超過6周的患者。
Oddi括約肌功能障礙(SOD)患者表現為反復膽源性腹痛或胰源性腹痛,ERCP測壓是診斷金標準。對于Ⅱ型SOD(腹痛伴肝功能異?;蛞让干撸s肌切開術可顯著改善癥狀。但需嚴格把握適應癥,因術后胰腺炎風險較高(可達15%-20%)。膽瘺是肝膽手術后嚴重并發癥,ERCP通過放置支架跨越瘺口或鼻膽管引流,可使90%以上的膽瘺在4-6周內愈合。對于膽囊切除術后膽總管遠端漏的患者,支架置入聯合括約肌切開效果尤為顯著。
雖然ERCP適應癥廣泛,但需嚴格評估禁忌癥。嚴重心肺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礙、急性非膽源性胰腺炎等情況應避免操作。術后胰腺炎(發生率3%-10%)、出血(0.3%-2%)、穿孔(0.1%-0.6%)等并發癥需通過術前風險評估、規范操作和術后監測來防控。采用導絲輔助插管、限制造影劑注入壓力、預防性胰管支架置入等措施可顯著降低風險。隨著 SpyGlass 膽道鏡、激光碎石等輔助技術的發展,ERCP的診療范圍持續擴大。未來,人工智能輔助影像識別、可降解支架等創新可能進一步拓展其適應癥邊界。但核心原則不變:ERCP應始終基于明確的臨床指征,由經驗豐富的內鏡醫師操作,在風險與獲益間取得最佳平衡。
?